协会动态公告:
潘功胜: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作者:来源:中国金融杂志发布时间:2013-01-06点击数: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潘功胜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金融机构也采取了许多措施。2012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对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总体而言,这些政策措施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小微企业融资状况逐步改善。

 小微企业融资的相关理论

小微企业融资是个世界性的问题,理论界的研究也较多,从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多个角度对其展开探讨,比较流行的理论包括信贷配给理论、企业成长周期理论、金融结构理论等。信贷配给理论认为,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是产生信贷配给的基本原因,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在于降低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具体可通过抵押、担保、供应链融资、缩短借贷距离等方式,规避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企业成长周期理论将中小企业的成长周期分为创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在不同的周期阶段,融资结构会动态变化。在创立期,由于资产规模小、信息不透明等,其难以获取外源融资,资金主要来源于所有者自身。在成长期,其可抵押资产增加、具有一定的商业信用且信息透明度有所增强,企业可通过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形式等渠道进行融资,资金主要来源是风险资本和贷款等。在成熟期,其财务制度、信息披露机制等相对完善,可进行外源股权融资,降低债权融资比重。在衰退期,企业须寻找新的发展机会。金融结构理论认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难易程度及成本高低与金融市场结构有关,大量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市场整体竞争程度的提高以及适当增加微型金融机构的数量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资金。

对于我国的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以上理论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由于国情差别,我国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与国外不尽相同。对此,要在准确评估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和找准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政策支持。

 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状况评估

近年来小微企业信贷融资规模和市场份额增长较快。按照可比口径统计,2009年一季度末,小、微企业贷款(人民币)余额合计为5.06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重为21.6%;2012年11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合计达到11.5万亿元,累计增长2.3倍,占比上升到28.7%;同期大、中企业贷款余额累计增长1.6倍,占比从78.4%下降到71.3%。2012年1~11月,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分别比大、中型企业高9.7个和3.7个百分点。

直接融资渠道得到拓宽。近年来,企业信用债市场发展较快,截至2012年11月底,各类企业债余额比2009年底增长了1倍多,占全部债券余额的比重从14.01%上升到20.02%,创新推出了集合票据、区域集优债券、私募可转债等一批中小企业专项债券,目前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这类债券的中小企业就超过300多家。同时,小微企业股权融资迅速发展,公开上市企业明显增多,截至2012年11月底,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分别达到701家和355家;2010年到2012年前11个月,中小板、创业板累计IPO融资分别达到3368亿元和2094亿元。

融资可得性有所增强。根据世界银行[微博]国际金融公司(IFC)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组2010年9月向G20首尔峰会提交的报告,G20国家新兴经济体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过融资的比例为10%~15%。从我国情况看,截至2012年11月底,根据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记录,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243.7万户,比2008年底增长了54%,占征信系统中登记中小企业总数(1501.4万户)的16.2%,贷款覆盖率与国际水平大体相当且处于较高位次。据IFC《2012年全球经营环境报告》对全球183个经济体的排名,我国中小企业综合经营环境排91位,但信贷可得性单项排名列67位,高于综合排名。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社会上评估小微企业融资难度,更多基于主观判断或者以社会舆论的强度进行推断,对此应该有一个更加科学的度量方法和判断标准,从而客观、准确、动态地反映小微企业外部融资的可得性。

综合融资成本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社会上对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问题反映较为突出,这一问题成因较为复杂。一是小微企业通过不同渠道融资的利率差别显著。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远比大企业复杂,银行与非银行、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短期救急与常态融资利率往往相差很大。小微企业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利率要远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二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2011年上半年通胀上升、名义贷款利率上调,导致小微企业财务费用增长较快。2012年以来随着通胀压力缓和、基准利率下调,小微企业融资利率水平明显下降。三是风险定价原则决定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较高。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规模小、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弱,根据风险收益匹配原则,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通常要高于信用和资质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四是近年来小微企业财务费用增加较多与其融资规模增长较快有关。一方面,部分小微企业由于资金周转放缓、资金占用规模增长,导致财务费用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财务费用增速与其贷款余额增速大体保持了一致。此外,由于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且缺乏抵押品,信用评估和信用增级也会带来一些利息外支出,这类费用占了一定比例。

现有政策支持与对小微企业融资

近年来,金融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是强化货币信贷政策的针对性。明确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信贷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的要求,并对达到要求的中小金融机构继续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分别比大型金融机构低2个、5.5个和6个百分点。在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政策中,也将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情况作为重要参数。二是加快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微型金融组织。目前村镇银行数量已达到800多家,小贷公司数量达到5900多家;截至2012年11月末,村镇银行贷款余额2205亿元,比年初增长69%,较2010年末增长2.7倍,小贷公司贷款余额5637亿元,比年初增长44%,较2010年末增长1.9倍。三是对小微企业融资实施差异化监管。鼓励大型银行设立专门的小微企业融资部门,对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实行单独计量和考核。四是推动金融创新和直接融资。针对小微企业特点的创新产品明显增多,允许银行发行中小企业融资专项债券,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扩大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出台产业投资基金条例,成功推出创业板市场。五是大力推进征信、动产质押、支付体系建设,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环境。

总体看,现有政策支持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从微观现象和社会反映看,小微企业资金紧张和融资难问题似乎仍较为突出。对此,我们应从更宽广的层面进行更全面的分析。

第一,经济下行加剧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在每一轮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小微企业更易出现各种经营困难,加大其融资难度。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下降、企业应收账款和坏账率的上升等,最后都会表现或归结为企业的财务问题或资金问题,导致其融资需求上升。另外,小微企业在经济下行时期获得现金流的其他渠道也会衰竭,其对银行的资金需求会相应放大。

第二,大项目、大企业的相对优势削弱了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在宏观经济环境偏紧时期,政府对重大建设项目的关注,大型企业相对小微企业的优势更为显著,加上银行为维护大客户关系的行为偏好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都容易对小微企业的资金供给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小微企业信贷供求矛盾更加突出,资金可获得性下降。

第三,资金供需结构失衡提升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信贷市场上结构性的供需矛盾,会加剧不同规模企业融资价格的分化,导致对小微企业资金供给价格的上升。同时,由于小微企业从正规金融渠道的资金可获得性下降,会更加依赖高利率的非正规金融,再加上宏观环境偏紧时整个市场的风险偏好下降,导致小微企业获得的资金价(1657.90,-16.70,-1.00%)格进一步提升。

第四,金融结构自身存在问题。一是金融组织结构有待优化。尽管这几年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微型金融组织的发展值得肯定,但总体看小微金融机构仍较为缺乏,尚未形成充分竞争的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组织体系。二是社会融资结构有待优化。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尤其是大企业的银行融资比例远高于发达国家,导致银行对小微企业服务的压力仍然不足,同时资本市场中直接服务于小企业的场外市场建设滞缓,直接债务融资渠道也有待进一步拓宽。

第五,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配套措施尚待完善。目前,相关法规体系、财税扶持政策、风险分担机制、信用体系建设等配套政策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政策协调上仍缺乏和《中小企业促进法》相对应的高层次协调机制。抵押担保手续繁琐、费用较高,这些都影响了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深入开展。

进一步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要从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金融体系、完善配套政策等方面做出努力。

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支付系统、征信系统、抵押担保、动产质押登记系统、破产制度、会计审计标准等金融基础设施,优化小微企业金融生态,推动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化。

着力优化金融结构。一是继续加快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微型金融组织。应在规范发展、严格监管、政策扶持基础上,积极发挥民间资本积极性,搭建微型金融组织体系,培育和发展立足当地、特色鲜明的中小金融机构,继续推进金融组织和制度创新。二是着力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建立多层次融资体系。鼓励诸如融资租赁、保理、债券、股权私募以及场外市场交易等非信贷融资创新,丰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对民间借贷行为加以规范,推动民间金融规范化、阳光化。

完善大中型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激励机制。大中型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仅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行就占有我国银行业一半的市场份额,在网络、科技、信贷以及风险管理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从事微型金融服务尚有巨大潜力。金融脱媒化和利率市场化的深化,必将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调整自身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微型金融、实现客户结构的多元化。要进一步改善大中型银行的体制机制:第一,在内部考核激励体系的设计上,应鼓励基层银行拓展微型金融市场;第二,扩大对基层机构在小额信贷方面的授权;第三,完善微型金融、小额信贷的风险评估技术、政策和流程;第四,鼓励设立小微企业信贷专营机构。

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创造有利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环境。继续强化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力度,完善小微企业信贷考核体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推动设立对小微企业贷款进行风险补偿的专项财政资金,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给予适当补偿。深入研究并改进中小金融机构差异化监管体系。结合小微企业特点,建立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收费制度。■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网站登陆 |

Copyright © 2005-2015 江苏省银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省协会版权所有2012-1号 备案号:苏ICP备05075282号

地址:南京市中山南路368号亚东名座8楼(培训部电话:83193282) 再投诉中心电话: